
城西便民服務大廳一角
在黔江區城西街道,便民服務中心不僅是辦事窗口,更是連接黨和群眾的重要紐帶。今年1至7月,這里累計辦理養老保險業務373件,完成醫保電子憑證激活2.3萬余人,發放各類救助金598萬元……數字背后,是城西街道以“民之所望”為“政之所向”的生動實踐,當地居民在這里感受著“家門口”的便捷與溫暖。
民生答卷???
數據里的溫度與厚度
“不到10分鐘就辦好了養老保險資格認證,工作人員還教我激活了電子醫保碼!”近日,家住城西街道的七旬老人陳大爺揚著手機,滿面笑容。這樣的效率,得益于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對民生事項的精細化梳理。
在社會保障領域,中心以“動態管理+精準服務”雙輪驅動:養老保險方面,不僅完成新參保、待遇申領等業務373件,還為4800名老人提供資格認證服務,城鄉居保與職工養老保險新增參保82人,重復參保清退率、困難群體參保率均達100%;醫保政策落實中,電子醫保碼激活率達99%以上,覆蓋23492人,累計為103人發放事后醫療救助金2.88萬元。
養老服務更體現人文關懷,對特困人員、高齡失能老人、高齡津貼對象實行“一人一檔”動態管理,并開展養老機構安全專項檢查4次,筑牢安全防線。
社會救助工作同樣彰顯“公平與效率”。通過精準識別,街道現有低保戶433戶809人、特困戶56人、孤兒1人,1-7月新增低保21戶38人,停發16戶20人,實現“應保盡保、應退盡退”。此外,對373名特殊困難群眾和74名單人保家庭開展摸排,確保救助政策“不漏一人”。
創新實踐???
從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
“多虧公益崗位安置,讓我在家門口實現了再就業!”王女士在街道幫扶下,成為社區網格員,重拾生活信心。她的故事,是城西街道就業服務從“被動審批”轉向“主動賦能”的縮影。
圍繞“廣就業、穩就業、保就業”目標,街道打出組合拳——拓寬渠道:開展用工推薦,城鎮新增就業1468人,完成全年任務90%;精準幫扶:通過公益崗位安置11人,助力309名失業人員再就業,重點群體就業212人;政策托底:為189名“4050”人員辦理社保補貼,為179名脫貧人口發放交通補貼,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50萬元,激發創業活力。
退役軍人服務則突出“尊崇與關懷”。街道為30名立功受獎軍人送去喜報和慰問金,發放優撫補助106.1萬元,辦理優待證19人,走訪280余人次、落實“解三難”資金3.2萬元,讓退役軍人感受到“娘家”溫暖。
制度筑基???
從“問題清單”到“滿意清單”
“之前對醫保報銷流程不熟悉,多跑了冤枉路。現在窗口人員一口清、一次辦,太省心了!”居民李阿姨的感慨,折射出街道在優化服務上的持續努力。
針對群眾反映的政策宣傳不足、工作方法待優化等問題,街道以問題為導向,推動整改提升:群腐整治中,排查問題臺賬13個,整改完成11個,追回違規資金1.67萬元,并出臺《社會救助管理制度》等長效機制;職能梳理上,編制履職清單三個版本共178項,明確工作內容與方法,確保“事事有人管、件件有回音”;能力建設方面,開展窗口人員政策解讀、業務經辦培訓,力爭實現“一口清”“一次辦”,提升服務體驗。
此外,街道正探索“線上+線下”政策宣傳新模式,通過社區微信群、宣傳欄、流動廣播等渠道,讓養老、醫保、就業政策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
從養老保險“指尖辦”到社會救助“精準達”,從就業創業“一站式”到退役軍人“暖心訪”,黔江區城西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用一個個扎實數據、一項項創新舉措、一件件暖心小事,詮釋著“民呼我應”的責任擔當。未來,街道將繼續以群眾滿意度為標尺,在提升服務精度、深度和溫度上持續發力,讓便民服務的“小窗口”成為展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“大舞臺”。
(記者 譚登帆 文/圖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