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比賽現場
11月6日,黔江區石會鎮關后社區二組的聶亮食用菌種植基地內,一場特殊的比賽正在進行。眾多食用菌種植戶、合作社代表和協會會員齊聚一堂,參加由區總工會、區科協主辦,區科技創新協會承辦的黔江區2025年食用菌菌包封袋技術比賽。
在簡單的開幕式后,比賽正式拉開帷幕。選手們手法嫻熟地裝料、扎口、檢查、封袋,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日積月累的經驗與技巧。
手工的價值???
封袋技藝的隱形優勢
在食用菌生產全面走向機械化的今天,黔江區選擇舉辦一場手工菌包封袋技術比賽,這背后蘊含著對傳統技藝價值的深刻認識。
手工封袋作為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,其質量直接關系到菌包的成品率和菌絲生長效果。區科技創新技術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,封袋不僅是為了密封菌包,更是為了創造適宜菌絲生長的微環境。
手工封袋能夠根據原料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,這是機械化封袋難以比擬的優勢。
在比賽現場,一等獎獲得者蘇永梅的封袋作品之所以獲得評委一致好評,不僅因為她的封袋速度適中,更因為她封裝的菌袋松緊度恰到好處,為菌絲生長提供了最佳環境。
二等獎獲得者王從會接受采訪時表示:“手工封袋看似簡單,卻需要長期練習才能掌握其中訣竅。封得太緊,菌絲生長緩慢;封得太松,容易導致雜菌感染。”
這種經驗性的技藝,正是機械化難以完全替代的。
效益對比???
手工與機械的互補共生
在食用菌產業日益規?;慕裉?,手工裝袋與機械化裝袋各有其應用場景和優勢。
機械化裝袋效率高,適合大規模生產。相關資料顯示,一臺普通的裝袋機每小時可完成500袋的裝料工作,相當于3個工人的工作量。這種效率優勢在規?;a企業中尤為明顯。
黔江區與上海一企業合作建設的工廠化制菌項目,計劃建成日產5萬包鹿茸菇、30噸雙孢菇的生產線,這樣的規模只能依靠機械化生產。
手工裝袋發菌快、成品率高。一位有多年種植經驗的菇農說:“手工裝袋發菌快,手工和裝袋機產量也不一樣。”手工裝袋能夠更好地保持菌種的完整性和活力,避免機械對菌絲的損傷。
在黔江區多個食用菌種植基地,對于小批量、高品質的菌類生產,如羊肚菌等高價品種,手工裝袋仍然是首選方式。
手工與機械并非替代關系,而是互補共生。在黔江區的食用菌產業中,大規模生產企業采用機械化裝袋,而小型合作社和農戶則傾向于手工裝袋,兩者共同推動著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。
黔江路徑???
科技賦能與傳統技藝的融合
黔江區在發展食用菌產業中,探索出一條科技賦能與傳統技藝融合的獨特路徑。
黔江區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,已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。目前,該區羊肚菌種植面積達5000畝,產值超過2億元,產品已進入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。全區食用菌年產值已突破5000萬元,預計到2027年,黔江區將建成武陵山區食用菌產品集散地。
科技創新為黔江菌業注入新動力。在黔江區,一項液體菌種技術將發菌時間從40天縮短到20天,產量提升20%-50%。不僅提高了產量,還實現了“零農藥殘留”標準,帶動了50余人就業。
綠色循環產業鏈逐步形成。在太極鎮農產品加工園,卡車將廢棄桑枝運往粉碎車間,每噸桑枝可轉化為8000個菌棒,帶動農戶畝均增收500元。相關企業形成了“葉養蠶,枝生菌,渣做肥,肥育桑”的閉環,實現了“一根桑枝三次創收”。
比賽結束后,獲獎選手蘇永梅手持榮譽證書,站在聶亮食用菌種植基地前拍照留念。她表示,這次比賽不僅是一次技能的較量,更是對傳統手工藝價值的認可?!凹词刮磥砣鎸崿F機械化,手工裝袋的技藝也不會消失,它會在更適合的領域發光發熱。”
從桑枝粉碎到菌棒成型,從智能菇房到林下種植,黔江區的食用菌產業正呈現出傳統與現代、手工與機械、小型合作社與規?;髽I并存共榮的發展格局。
在這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,無論是手工封袋的農民還是操作智能化設備的工人,都在為武陵山區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(記者 譚登帆 文/圖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