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百合基地

查看天麻長勢

蠶桑套種蔬菜

蠶桑基地
深秋的金溪鎮,群山疊翠間藏著豐收的密碼:樅樹林下,天麻籽圓潤飽滿靜待成熟;桑園深處,蠶農正在套種經濟作物;田壟之上,飽滿的百合化身“金寶貝”……近年來,黔江區金溪鎮立足山區生態優勢,深耕林下天麻、蠶桑、百合等特色產業,精細耕耘“一畝三分地”,撬動鄉村振興“大產業”,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產出“金銀”。
林下藏“珍”???
天麻撐開致富傘
“噓,輕點!天麻寶寶還在泥土里睡覺呢。”在望嶺村2組海拔近1000米的山坡上,種植戶謝云書小心翼翼地撥開樅樹林下的腐殖土,一顆顆色澤鮮亮、如同珍珠串聯的天麻籽映入眼簾。這片3000平方米的林下天麻基地,是他花費40余萬元打造的“生態銀行”。
今年5月,謝云書將天麻種子播撒在這片云霧繚繞的山林中。“這里海拔高、森林覆蓋率高,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,就是天麻生長的‘天然庇護所’。”謝云書介紹,為了掌握種植技術,他曾專程前往大涼山、湖北宜昌等地考察學習,最終選定老家的山坡發展林下天麻。據測算,這里每平方米可產天麻8-10公斤,3000平方米基地總產量預計達2萬公斤,明年8月成熟上市后,總產值有望突破100萬元。另外,基地發展過程中,最多時曾吸納20余名村民務工。
“明年要是效益好,我計劃把種植面積擴大一倍以上,帶著鄉親們一起干!”謝云書信心滿滿地說。
金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,天麻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,更讓村民實現“家門口就業”,下一步會加強技術指導和產銷對接,讓更多群眾分享產業發展紅利。
桑園吐“絲”???
蠶桑織就增收網
“采桑葉,一天能掙300多塊;做點工每天也有100多塊,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里。”在譚勇的蠶桑基地里,60多歲的脫貧戶梁安碧給記者算起了“增收賬”。這個讓她顧家、掙錢兩不誤的基地,今年迎來了豐收。
作為金溪鎮的蠶桑種植大戶,譚勇從2018年開始發展蠶桑產業,今年栽種蠶桑100余畝,產繭140擔,毛收入達37萬元。農忙時節,他的基地會吸納30余名村民務工,其中脫貧戶就有6戶。“看著鄉親們能通過養蠶增收,我心里比自己掙錢還高興。”譚勇說。
譚勇的豐收并非個例。今年以來,金溪鎮持續做優3800畝在地桑園管理,完成286畝低效桑園改造,全年產繭2724.42擔,同比增長19.56%;張平單產40.75公斤,同比增長11.19%,全年新增蠶繭444擔。為提升桑園效益,該鎮通過補植補栽、套種蔬菜等方式,讓曾經閑置的桑園畝均效益翻了一番。
“我們堅持政府引導、市場主導、效益先導,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、科技賦能提質增效上做足文章,推動蠶桑產業健康持續發展。”金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說。
田壟結“金”???
百合領銜產業旺
“你看這百合片,飽滿瑩潤,香味清新,都是咱自己種的好品種!”在望嶺村4組的百合基地,種植戶馬長海捧著曬干的百合片,臉上滿是喜悅。從2019年開始種植百合以來,他的種植規模已達70畝,今年收獲百合70多噸,總產值超過200萬元。一顆顆帶著泥土清香的“土疙瘩”,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“金寶貝”。
馬長海的百合基地常年吸納30余名村民務工,讓大家年均增收2萬余元。“土地流轉有租金,務工有工資,日子越過越有盼頭!”一位正在基地務工的村民說。除了直接帶動就業,百合產業還涵蓋土地流轉、運輸、日常管護等多個環節,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增收產業鏈。
百合產業的蓬勃發展,是金溪鎮特色種植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。今年以來,該鎮種植中藥材431畝,產量134噸,完成全年任務的60%;種植瓜果43畝,產量96噸;種植蔬菜3400畝,產量5382噸……
為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,該鎮完善“強村公司帶農民強集體”增收機制,計劃以示范園帶動散戶種植,推行“訂單種植、合同收購”和“保底收購”模式。
“下一步,我們會繼續探索特色農業與林下經濟立體發展模式,讓更多‘山林精靈’走出大山,既守護好綠水青山,又蹚出生態富民的好路子。”金溪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,隨著特色產業的不斷壯大,金溪鎮將繪就更加絢爛的鄉村振興新圖景。
(記者 徐朝政 文/圖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