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靚麗的休閑亭

農家小院得到美化

入院籬笆路

加班加點施工

石會高速入口加速美化

石會全域整治初見雛形
零散的耕地、閑置的宅基地和荒蕪的邊坡,如何在“全域整治”這一支筆下,被整合規劃,變身成為連片的特色農業園和雅致的鄉村會客廳?
近期以來,在黔江區石會鎮,一場圍繞“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”的全要素整體謀劃正在推進。該鎮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,對涵蓋黎明社區、青山村、高峰村在內的4654.73公頃土地進行系統重塑,旨在突破鄉村發展的瓶頸。
規劃先行???
一張藍圖激活沉睡資源
石會鎮首先摒棄了“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”的零敲碎打模式,確立了“全域整治+”的系統工程理念。其核心在于,通過一張統一的藍圖,將區域內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與激活。
項目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:實施范圍內,耕地雖占684.03公頃,但布局零星分散;同時,農村宅基地有65.24公頃,其中閑置率高達8.29%,這些都被視為“沉睡的資源”。
規劃給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案:通過國土整治、林耕置換等方式,計劃調入耕地19.73公頃,以形成集中連片的優質農田;同時,為保障生態和產業空間,調出耕地12.37公頃。
一個具體的例子是,黎明社區一個僅177平方米的閑置宅基地,在規劃中不再是被荒廢的角落。經過精心設計,它被改造為集文化石墻、休閑亭、觀景臺于一體的鄉村會客廳,成為了村民休閑和展示鄉村文化的新窗口。
精準施策???
三大空間的同步重塑
整治措施緊緊圍繞“生產、生態、生活”三大空間展開,體現了系統性改革的思路。
在生產空間上,核心舉措是推進535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(其中黎明社區4000畝,青山村1350畝),以此提升耕地質量,實現“小田變大田”。同時,通過林耕置換,將生態保護紅線內9.85公頃陡坡耕地進行生態退耕,并開發復墾9.81公頃低效林園地和9.91公頃零星林地,實現了“產業集中、生態連通”的雙重目標。
在生態空間上,項目著力于修復與提升。包括治理2公里的小流域(麻堰溪、干溪溝段),修復100.05公頃的人工林退化區域,并沿土家十三寨段建設16公里的生態廊道,種植三角梅、黃金菊等植被,筑牢生態底色。
在生活空間上,重點在于補短板和盤活存量。項目計劃新建18公里入戶及產業道路,以打通發展的“毛細血管”。同時,通過整理閑置建設用地,盤活0.18公頃,并復墾2.03公頃農村建設用地,為鄉村發展和民生改善騰出新的空間。
資金與效益???
為整治注入活水與動能
如此宏大的工程,資金保障是關鍵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向該項目投放了超億元的固定資產貸款,目前首筆資金已精準到位。這筆政策性金融的“活水”,是項目得以順利實施的堅實基礎。
在推進機制上,石會鎮推行 “三方議事”機制(人大代表、部門、群眾)和 “三張清單”制度(需求、技術、責任清單),確保整治工作從“政府想干”變為“群眾要干”,凝聚了廣泛的民意基礎。
據效益分析,該項目總投資11144.59萬元,統籌了16個子項目。預計將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(修復人工林100公頃、治理河道2公里)和社會效益(改造道路18公里、完成1055戶人居微改造)。在經濟上,項目能帶來收益,真正讓土地整治的成果惠及于民。
石會鎮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,不僅僅是對土地物理形態的重新規劃,更是一場深刻的鄉村發展理念變革。它證明了,通過系統性的規劃和精準施策,沉睡的土地資源能夠被喚醒,成為繪制鄉村振興“新畫卷”的最有力的畫筆。
(記者 譚登帆 文/圖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