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記者走進新華初級中學的課堂,感受到傳統課堂的安靜嚴肅已被幸福課堂的活力與互動所取代。語文課上,崔丹丹老師采用情景式教學,以散文《散步》為載體,引導學生貼近文本,感受關愛家人、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,讓學生在情境中領悟知識的真諦。
這是黔江新華初級中學以“幸福育人、育幸福人”為理念,全力打造“幸福課堂”,學生與教師共同探尋幸福課堂獨特魅力的真實寫照。
理念領航???
開啟幸福教育新征程
“我校打造的‘幸福課堂’,核心是通過‘導’啟思維、‘學’為主體、‘練’促鞏固、‘展’現才華、‘評’助提升。”該校教導處主任王歡介紹道,“這不僅是教學流程的改變,更是從‘以教為中心’到‘以學為中心’的理念升級,旨在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、教學相長的幸福場域,在互動與參與中體驗成長的幸福。”
這一理念的轉變,不僅在語文教師崔丹丹的課堂上得到了生動體現。初二數學教師李冉佳也有著自己的深刻感悟:“傳統課堂不等于壞課堂,它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,其嚴謹、系統和高效的核心優勢,尤其是在基礎知識傳授上,我們絕不能丟。李冉佳還補充道,幸福課堂也不等于只要快樂不要成績,它是通過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和高級思維素養,來實現更持久、更深厚、更具遷移性的學業成就。作為一名從鄉鎮來的數學老師,她深知基礎的重要性,也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。而現在,她正在學習為這套扎實的功底注入更多‘幸福’的活力。”
課堂煥新???
學生變身學習“主角”
走進黔江新華初級中學的課堂,撲面而來的是與傳統課堂截然不同的氛圍。初一(5)班學生王婉婷興奮地說:“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在于,課堂的氛圍和學習的方式完全不同了。在傳統課堂里,我們通常就是安安靜靜地聽講、記筆記,節奏比較固定。但現在在幸福課堂里氣氛會更活躍,經常會穿插小組討論、實踐操作或者小游戲。比如在英語課上,我們不再只是朗讀課文,而是會分組把課文改編成小話劇表演出來。這種變化讓我感覺學習不再是沉重的任務,而是一次次有趣的探索。和同學們一起合作完成任務,不僅讓我對知識的理解更深了,也讓我變得更自信、更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。現在每天上學,我都對下一節課充滿期待,因為不知道老師又會帶給我們什么驚喜,這種感覺真的很幸福。”
初二(6)班學生喻源銘瑋也深有同感:“對我來說,傳統課堂和幸福課堂最大的區別,就是我從一個‘聽眾’變成了‘主角’。在以前的課堂上,主要是老師講、我們記,有時候會覺得有點被動和枯燥。但在幸福課堂里,老師會引導我們自己去思考、去討論,我們有很多機會和同學一起探究問題,還可以上臺展示我們小組的成果。比如在數學課上,我們不再只是套用公式,而是會一起研究為什么這個公式能成立。這種感覺特別棒,因為知識不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文字,而是通過我們自己的雙手和頭腦‘發現’的。我變得更敢提問、更愿意表達了,每次解開一個難題或者上臺講清楚一個思路,都特別有成就感,學習變成了一件很開心、很幸福的事。”
初二年級物理教師劉璽在參與幸福課堂和青藍工程后,也收獲頗豐:“參與幸福課堂和青藍工程,我受益匪淺。上完公開課后,我從以前什么都要一個人獨自摸索,到現在向多位同事交流請教備課思路和教學經驗。不管是磨課評課還是資源共享,我都能從教研組獲得更為全面的支持,成長節奏也逐漸加快。在今后的課堂上,我就學以致用,多跟同事們聊備課的想法、分享教學里的事,把教研組的好經驗都融進課堂里,踏踏實實把課上好,繼續加油進步!”
多維支撐???
筑牢幸福教育根基
為了推動幸福課堂的發展,黔江新華初級中學從多個維度發力,為幸福教育筑牢堅實根基。
在校園建設方面,通過完善實驗室、功能室及運動場等硬件建設提升學校硬實力;通過綠化、美化、凈化“三化”建設,讓校園里每一面墻、每一棵樹“都會說話”;組織舉辦“校園十大感動人物”、教師榮休儀式、教師節表彰儀式、重陽節慰問儀式以及青年教師座談會等活動,培養幸福認同,讓師生感到校園里“幸福無處不在”。
在課程設置上,抓好課程主陣地建設,大力探索“導學練展評”教學模式;以學科組為單位,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,形成“教師學習共同體”,按照“四定六統一”原則,強化教學研究,提升專業素養,探索亮點品牌課程。學校還在興趣課程和社團活動方面下足功夫,開設了創客學習、天地社、合唱團、剪紙社等22個特色課程和社團活動,充分搭建學生展示個性特長的平臺,讓學生在多元課程中接受幸福的熏陶。
在文化傳播方面,學校特別注重傳導時代使命,以開啟幸福、奠基未來為愿景,引導學生在未來人生中立足國家富強、民族復興、人民幸福的高度,自覺擔當時代使命,從中學階段開始就懂得思考如何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擔大任,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。
新華初級中學黨總支副書記、校長姚麒麟表示,學校一直將新進教師匯報課作為教師培養體系的關鍵環節,其核心目的有三個:一是搭建成長平臺,為新進教師提供一個公開展示教學能力的舞臺,讓他們在實踐磨礪中加速成長;二是診斷教學發展,深入課堂精準把脈新進教師的教學風格、優點和改進點,為后續的個性化培養提供依據;三是形成教研合力,以匯報課為紐帶,促進新老教師交流,推動教學方法創新和課堂改革。后續工作中,將錨定教師隊伍建設這一動能,以“青藍工程”為核心引擎,推動全體教師在幸福課堂深耕細研、提質增效,持續聚焦教育教學新質發展力培育,以師資強基賦能課堂革新,讓幸福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。
(記者 費玉瓊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