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雙方簽字
深夜的黔江區鵝池鎮人大代表之家,一場關乎群眾生命的調解正在緊張進行,法律條文與鄉土人情在這里交織,化作解決糾紛的鑰匙。66萬元的賠償款,及時送到民工手中。
近日,黔江區鵝池鎮人大啟動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,聯合石家法庭、鎮村干部等多方力量,成功化解一起因光伏項目施工導致的工傷賠償糾紛,為受傷致殘工人謝某爭取到66萬元賠償款,用心用情用力守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。這場持續到晚上10點的調解,展現了黔江區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在化解緊急矛盾糾紛中的高效作用。
主動作為???
深夜啟動“三方議事”機制
“我們現在是沒錢住院了,病情也加重了,如果對方不出錢解決,可能生命都難保了。”近日,鵝池鎮干部接到一村民反映。
原來工人謝某在光伏項目施工中受傷致殘,因賠償問題與項目公司存在糾紛,謝某病情突然惡化、生命垂危,家屬情緒激動,矛盾一觸即發。
鵝池鎮人大代表聯絡站獲悉這一情況后,立即啟動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,迅速聯合石家法庭干警、鎮村干部組成聯合調解組,趕赴現場開展調解。
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是黔江區人大探索的創新實踐,鵝池鎮充分發揮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的優勢,將人大代表、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群眾三方力量有機結合,融入基層智治體系。在黨群服務中心設立的人大代表之家,設有“收音壁”和“回音壁”,群眾可以隨時反映問題,代表則及時響應,確保民意渠道暢通無阻。
居中協調???
三方合力融情于法
調解過程中,鵝池鎮人大代表依托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,充分發揮橋梁紐帶和情理疏導作用,成為促成和解的關鍵力量。
“這個問題刻不容緩,人命關天,希望涉事雙方都拿出誠意和態度。”人大代表在現場調解會上說。
代表們運用貼近群眾的優勢,以鄉音鄉情進行溝通疏導,有效緩和了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,引導雙方理性看待糾紛,客觀分析訴訟成本及長遠影響。
法庭干警專注厘清法律責任、解釋工傷保險待遇相關法律規定;鎮村干部則積極發揮基層工作優勢,為當事人家屬提供醫保、工傷政策解讀,協助辦理相關手續,聯合調解組既明確分工,又密切配合,通過“面對面”協商,實現了法理與情理的有效融合,推動雙方于晚上10時達成一致,簽署調解協議,責任方支付66萬元賠償款并承擔全部醫療費用。
監督履職???
推動成果落地見效
為鞏固調解成果,鵝池鎮人大代表積極推動啟動司法確認程序,協調石家法庭當場完成合法性審查并出具法律文書,有效避免了“案結事未了”的風險。在代表監督見證下,責任方當場支付40萬元賠償款,并于次日結清全部余款。
本案通過運用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,形成“法庭+人大代表+鎮村干部”多元聯動調解機制,充分發揮了人大代表在糾紛化解中的紐帶作用和監督職能,將代表聯絡站打造為矛盾調處的前哨站,實現了“代表說理”與“法官說法”的優勢互補,推動情理法交融互促。
“三方議事”工作機制展現的高效協同能力,不僅數小時內促成協議并完成確認,更以“看得見的公正”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,是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在基層的生動實踐。
鵝池鎮人大主席謝康表示:“人大代表之家入駐黨群服務中心有四大優勢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動矛盾閉環解決,快速高效解決問題。”
代表履職與基層治理的有效融合已成為鵝池鎮化解矛盾糾紛的利器。通過“三方議事”機制,鵝池鎮在陳家寨水庫建設等過程中累計化解矛盾糾紛200多件,群眾滿意度超過95%。如今,這一機制再次在工傷賠償糾紛調解中展現價值,讓基層治理既有法律剛性又不失人情溫度。
隨著“數字人大”建設的推進,鵝池鎮將“人大監督、三方議事”等履職事項納入數字化管理,群眾遇到問題找得到代表、說得上話、議得成事正成為常態。
(通訊員 陸顯德 王琪 文/圖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