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手機維修實操培訓(資料圖片)

向春蘭的糍粑加工坊

謝雪峰建在鄰鄂鎮的養牛場

黃溪鎮山羊村張云慶的養豬場

孵化園服裝車間

孵化園工藝加工車間(資料圖片)
“以前找不到事情做,在家只能靠低保過日子,總感覺要低人一頭。現在自己能掙到錢,說話有底氣,干活有精神。”11月10日,走進黔江區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園,在服裝車間加工衣服的李普說,感謝區殘聯組織他們免費培訓,還解決了就業。
李普是90后,家住馮家街道魚灘社區,肢體三級殘疾。通過區殘聯組織參加縫紉技術培訓后,他被安排在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園的服裝車間上班,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。
黔江區殘聯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,以加大推動幫扶從“輸血式”向“造血式”的轉變,通過多維發力、精準施策,有效激發了殘疾人的內生動力,探索出一條富有黔江特色的殘疾人創業就業、助力鄉村振興之路。
搭建孵化平臺???
打造就業集聚“新高地”
“這份加工杯貼的工作比較輕松,一個月做下來收入也不錯。”孵化園內的一處工藝品加工車間,肢體二級殘疾的譚承友開心地說。
譚承友年過半百,家住石會鎮梅子村,他左腳高位截肢,靠拄拐杖行走,喪失了勞動能力。
通過走訪調查,區殘聯發現類似下肢殘疾、雙手能做事的殘疾人群不在少數。針對此類情況,區殘聯創新工作思路,傾力打造殘疾人創業就業孵化園,通過免費提供場地、資源對接等一站式服務,成功吸引了34家企業入駐,強大的集聚效應使其迅速成為全區殘疾人就業的“主陣地”。
目前,孵化園內企業共計帶動2100余人實現就業,其中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達635人,創造了逾4億元的產值和1120萬元的稅收。這一成功模式獲得了國家和市級媒體的廣泛關注,并入選國家級文選,形成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黔江經驗”。
拓寬多元渠道???
實現崗位供給“全覆蓋”
“一家人享有低保,還在社區做了一份護林管路的工作。”家住舟白街道箭壩社區的羅遠德說,這些年全靠公益性崗位的收入,送兩個孫子上學。
據了解,肢體三級殘疾的羅遠德,老伴是肢體四級殘疾,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和風濕病,長期服藥,喪失了勞動能力。2018年,羅遠德的兒子因病去世,給他留下兩個年幼的孫子。
針對一戶多殘家庭和有就業能力的殘疾人家庭,區殘聯采取“多條腿走路”策略,不斷拓寬就業渠道,確保不同類別、不同等級的殘疾人都能人盡其才——
通過主動與人社等部門協同,做好殘疾人公益崗位保底安置。在鄉村保潔、護路、護林等公益性崗位中,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困難殘疾人,累計安置243人,為最困難的群體提供了堅實的兜底保障;
出臺專項政策,扶持創業激發活力。對殘疾人自主創業達到一定規模者,給予3000-5000元一次性創業補貼。已成功扶持謝雪峰、李江華、向春蘭、周克強、張維勇、徐庭剛等85名殘疾人走上創業道路;
依法大力推進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。通過宣傳引導、嚴格審核等措施,全區按比例就業的殘疾人累計達886人,保障了殘疾人穩定融入主流就業市場。
實施精準培訓???
推動技能賦能“強根基”
區殘聯堅持“以需求定培訓,以就業為導向”的原則,依托孵化園,緊密結合企業用工需求和市場動向,開展“訂單式”“定向式”職業技能培訓。
累計舉辦手工藝品制作、手機維修、盲人按摩、鑼鼓等各類培訓24期,培訓殘疾人539人次,實現了“培訓一人、就業一人、增收一戶”的目標。例如,譚承友、劉遠華等20余名殘疾人通過了手工藝品制作培訓;李普、楊敏等20余名殘疾人通過縫紉培訓,現已在孵化園企業穩定就業,月收入超3000元;鄧楊、鄭森忠等4名殘疾人,通過參加手機維修培訓后,成功自主創業開設門店,月收入超萬元;陶欽章等20余名肢體殘疾人通過鑼鼓技能培訓,組建團隊實現月增收1000元以上。
這些鮮活案例充分證明,精準的技能培訓,是殘疾人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最有效的基石。
強化部門協同???
構建政策保障“同心圓”
區殘聯定期加強與區農業農村委、民政、人社、醫保、教育等部門的溝通協作,實現信息共享與政策無縫銜接,為殘疾人掃除后顧之憂。
基本生活方面,積極協調將符合條件的困難殘疾人納入低保、特困供養或臨時救助,做到“應保盡保、應救盡救”。
康復服務方面,優先為有就業需求的殘疾人提供輔具適配、白內障復明等服務,累計適配輔具2600余件,實施康復服務3200余人次,為其參與就業創業奠定健康基礎。
教育扶持方面,投入200余萬元,對殘疾大學生實施入學和生活救助,對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進行生活救助,有效減輕了殘疾人家庭負擔,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,為長遠就業儲備了人才。
通過“平臺集聚、渠道拓展、技能賦能、政策護航”四輪驅動,將殘疾人就業創業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大局,不僅能有效鞏固脫貧成果,更能激發弱勢群體參與建設、共享發展的內生動力,實現從“被動幫扶”到“主動發展”的根本性轉變。
(記者 李詩素 文/圖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