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老窖溪水庫

查看污水處理情況
為持續保障全區飲水安全,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的飲水環境,近年來,黔江區針對石會老窖溪、洞塘、馬家溝、蓋坪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存在的農田面源污染、生活污水散排、水土流失等問題,扎實推進票決民生實事環境問題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,通過系統治理有效改善水源地環境質量,為群眾飲水安全保駕護航。
治污攻堅???
從源頭掐斷污染源
“以前污水橫流,夏天蚊子多得能‘抬人’,路過都得捂著鼻子跑!”日前,石會鎮高峰村1組村民李永祥站在自家整潔的院壩里,指著污水過濾池感慨,“現在化糞池一裝,污水管一接,連漂浮物都看不見了,環境也安逸多了,親戚朋友來了,走一走看一看,覺得相當舒適。”
黔江區作為重慶市重要生態屏障區域,始終將飲用水安全作為民生工程重中之重。高峰村曾是污水亂排的“重災區”。
該村村委會主任李武紅回憶:“過去村民為搶排水溝吵架是常事,雨天污水混著雨水灌進河道,臭氣熏天。”轉機出現在今年,黔江區投入專項資金實施整治工程,在高峰村新建144座三格式玻璃鋼化糞池、3座2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站,并鋪設7.2公里入戶管網。
“現在全村144戶、400多人的生活污水全收集、全處理,從源頭掐斷了污染源,污水經過生物降解和植物吸附,出來的水能養魚。”據施工方負責人簡云介紹,新建了污水處理池3座,污水收集管網2.603公里;新建人工濕地13736平方米,水位變幅區生態緩沖帶治理面積28933平方米。如今的高峰村,村容村貌干凈整潔,村民滿意度達100%。
生態修復???
筑牢水源地“生態安全網”
老窖溪水庫作為規模較大的水庫,覆蓋地常住人口多,用水需求量大。改善用水條件,提高用水質量,是當地群眾一直以來的期盼。
在老窖溪水庫尾端,1.3萬平方米的人工濕地宛如一塊碧玉鑲嵌在山間。濕地里,水菖蒲隨風搖曳,水下根系交織成一張“生態濾網”。“這里曾是水土流失的‘傷疤’,現在成了水庫的‘腎臟’!”區生態環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長白興袤蹲在濕地邊,撥開茂密的植物說,“濕地每天能凈化200噸地表水,削減氮磷污染物30%以上。”
工程不僅“治污”,更注重“修復”。針對水位變幅區生態脆弱問題,項目團隊采用立體植被配置,構建起防風固土的“綠色長城”。2025年,黔江區進一步擴大修復成果,計劃投資1536萬元,新建人工濕地3.5萬平方米、生態緩沖帶8.1萬平方米,并增設3口應急池,筑牢水源地“生態安全網”。
長效管護???
守牢群眾飲水安全防線
“民生工程不能一建了之,得讓老百姓從‘旁觀者’變成‘守護者’!”
……
區人大代表王明星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村民的“金點子”。他十分關注黔江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。
他說,這項民生實事對于保障民生用水安全、守護生態屏障具有重要意義,在項目建設中把一些群眾好的建議都及時反饋到了建設方,并得到了采納。他表示會持續關注項目后續運行情況,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引導和聯動共治,共同守護好綠水青山。
為確保工程長效運行,區生態環境局已建立“專班+屬地”聯動機制,定期巡查監管、監測水質,并會同鄉鎮街道開展“護水宣傳進村寨”活動。
白興袤表示,下一步將加強已建設施的運行維護,會同屬地政府和有關單位常態化開展飲用水源地巡查監管,及時發現和整治環境問題,定期監測水質,確保水質穩定達標,持續守牢群眾飲水安全。
從“污水橫流”到“清波蕩漾”,黔江區通過“工程治理+生態修復+長效管護”組合拳,不僅解決了飲用水源地歷史遺留問題,更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的發展路徑。如今,群眾喝上了“放心水”,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轉化為“幸福不動產”。
(記者 費玉瓊 通訊員 陸顯德 文/圖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