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張玉海
校園,本應是瑯瑯書聲與純真笑語的交響之地。如今,卻似乎被一層無形的焦慮所籠罩。一有孩子間的摩擦爭執(zhí),便如驚弓之鳥,“欺凌”的標簽呼之欲出。我們當然須以零容忍的態(tài)度面對真正的霸凌,但若風聲鶴唳,將一切孩童世界的尋常波瀾都冠以“欺凌”的沉重之名,則無異于用巨獸的枷鎖去束縛雛鳥的翅膀——這不僅無益,更是一種深遠的傷害。
今天我不去闡述什么是校園欺凌,而是用兩個場景來區(qū)分真正的欺凌和正常沖突。
場景一:小明身材高大,多次在廁所、放學路上等隱蔽角落,強行向同班瘦弱的小強索要零花錢,并威脅他不準告訴老師和家長。
場景二:小張和小李在課間因為爭搶一個籃球而發(fā)生推搡,小張在爭執(zhí)中不小心將小李推倒在地。兩人爭吵一番后,經(jīng)老師調(diào)解,互相道歉,第二天又一起打球。
孩童的世界,其常態(tài)是探索,是試錯,是在社會化的漫長旅途中,學習如何與同伴碰撞、協(xié)商、妥協(xié)乃至和解。一場因規(guī)則理解不同而引發(fā)的爭吵,一次游戲中力度的失控,一句未經(jīng)思量便脫口而出的氣話,大多是人際交往的原始練習。若將所有這些成長必經(jīng)的“摩擦”都簡單粗暴地納入“欺凌”的范疇,我們便模糊了問題的焦點,稀釋了真正惡行的嚴重性。
這種“欺凌恐慌”的蔓延,其代價是高昂的。首先,它催生了“過度保護”的溫床。
一年級的小麗和同桌小雯因為一塊橡皮是誰的吵了起來。小麗生氣地說了一句:“我不喜歡你了,不跟你玩了!”這本是低齡兒童非常常見的情緒表達。然而,小雯的媽媽得知后,立即在家長群里@小麗媽媽,并質(zhì)問道:“請問您家孩子是在對我女兒進行語言孤立和冷暴力嗎?這是校園欺凌的苗頭,請嚴加管教!”一頂“冷暴力”和“欺凌”的大帽子,讓一次簡單的友誼風波瞬間升級為兩個家庭間的緊張對峙,而孩子之間,可能隔天就早已忘記了這場不快。
五年級的體育課上,男生小哲在跑動中為了接球,不慎撞倒了女生小雅。小雅膝蓋擦破皮哭了。老師第一時間安撫并通知了雙方家長。小雅的媽媽在班級群里直接指責小哲“行為魯莽,故意沖撞女生”,要求他公開道歉并接受處分。盡管小哲一再解釋是無心之失,旁觀同學也證實他是在專注追球,但“男生欺負女生”的輿論已經(jīng)形成。小哲被貼上了“有攻擊性”的標簽,感到無比委屈和孤立,而本可以借此教育孩子們注意運動安全和學會原諒的一次機會,演變成了一場對“疑似欺凌者”的審判。
一個本可澄清的誤會,卻可能因此給一個幼小的心靈烙上難以磨滅的負面印記。當成人世界急于為每一次微小的委屈“主持公道”時,我們便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們發(fā)展心理韌性、學習自我保護與沖突解決能力的寶貴機會。
那么,我們當如何走出這非黑即白的認知迷宮,更理性地守護孩子的成長天空?關鍵在于回歸教育的初心:理解、辨別與引導。
理解童心世界的特殊性。我們必須承認,孩子的邏輯、情感表達方式與成人世界存在差異。他們的“戰(zhàn)爭”可能轉(zhuǎn)眼煙消云散。成人若以自身的復雜解讀投射于孩子的單純,往往適得其反。
教育者與父母需練就一雙慧眼,審慎區(qū)分何為真正的惡意欺凌,何為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碰撞。這需要耐心地了解前因后果,洞察行為背后的動機。如同前述案例,我們需要判斷的是“小哲的撞人”是“場景一”還是“場景二”?資源與關注,應精準投向那些真正需要干預的黑暗角落。
與其急于貼標簽、施懲罰,不如將每一次沖突都視為教育的契機。
對于“小麗和小雯”,老師、家長可以引導她們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(“你拿走橡皮我很生氣”),而不是攻擊對方(“我不跟你玩了”),教會她們和好的方法。
對于“小哲和小雅”,老師可以引導小哲學習更周全地表達歉意與關心,引導小雅學習理解和接受無心的過錯,讓兩人在溝通中化解心結(jié)。
《禮記·學記》有云:“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”教育的精髓,在于培育善良的根基,挽救已有的過失。面對孩子間的紛爭,我們需要的不是“恐慌”之下的“一刀切”,而是“明察”之后的“因材施教”。讓我們共同卸下那頂過于沉重、也過于寬泛的“欺凌”之帽,以更從容、更信任、更富建設性的姿態(tài),靜待每一朵花在歷經(jīng)屬于自己的風雨后,如期綻放。
唯有如此,校園才能真正回歸其本應有的模樣:一個允許試錯、鼓勵成長、充滿生機的心靈棲息地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