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參觀精美竹編制品

講解非遺文化

竹背簍初步成型

認真觀看背簍制作

相互配合練習竹編技藝

學校師生與傳承人合影
本報訊(記者 田丹 文/圖)11月13日上午,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竹編進校園活動在黔江區金溪鎮中心學校舉行。本次活動特地邀請了清水村83歲的王才安與65歲的王天友兩位區級竹編技藝傳承人,將非遺竹編技藝引入學校讓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,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。
活動現場,傳承人現場演示了竹編技藝的制作過程,從選材、切割、編織到成型,每一個環節都展現了匠人的智慧和技藝。“看這里,這根篾絲壓住那根,然后繞過來……”“這根是這樣編嗎?”“對的,就是這樣。”在傳承人的指導下,孩子們圍坐在一起,專注地擺弄著手中的竹條,學習竹編的基本技巧。從簡單的編織圖案到復雜的立體造型,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挑戰與樂趣。
此次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以“傳承匠心·鄉村記憶”為主題,旨在活化非遺,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與保護意識,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與校園非遺傳承,搭建傳承人與公眾交流的平臺。
金溪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冉勇告訴記者:“我們希望通過開展‘非遺進校園’活動,讓孩子們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,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,在實踐中感受匠心精神。接下來,我們還將陸續開展非遺文化進社區、進院壩等活動,通過展示,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。”
活動當天,孩子們在兩位傳承人的帶領下,走進學校的非遺博物館,館里精美的竹編、祖輩傳下的農具、嫁妝碗捆綁技藝等讓孩子們眼前一亮,孩子們仔細聆聽傳承人對相關展品的講解,紛紛驚嘆不已。
“今天看了竹篾編織后,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門手藝,也藏著很多編織智慧。非遺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,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。很開心能參加今天的活動,并現場學習竹編制作。”八年級學生陳雨婷表示。
“隨著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育人模式的變革,鄉村學校更要主動落實‘五育融通’,保障科學、勞動等課程實施。今天我們已經聘請了傳承人為我們學校的竹編老師,下一步我們會利用好學校的非遺陣地,開發非遺竹編課程,從而把非遺文化融入課程,讓學生學習竹編技巧,感受到勞動、體藝的融合與發展,同時讓孩子們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。”金溪中心學校副校長周洪兵說。

